提示
本文图片略多,可能加载有点慢。
这个国庆节假期,与往年大不相同。没有“浪迹天涯”,反而回到了领导的东北老家——海伦。我从未见过东北的秋天。其次,这正值秋收时节(家里有秋收),可以以亲身体验乡村屯子生活。以前在《乡村爱情》电视剧里看到过的场景,终于有机会体验。这次出行,充满着期待和兴奋。
关于行程
日期 | 行程 |
---|---|
2024-10-01 | 去程,天上飞 · 上海 -> 哈尔滨 |
2024-10-02 | 海伦、屯子 |
2024-10-03 | 屯子 |
2024-10-04 | 屯子 |
2024-10-05 | 海伦 |
2024-10-06 | 海伦、哈尔滨 |
2024-10-07 | 返程,地上跑 · 哈尔滨 -> 上海 |
2024-10-01 Day1
清晨六点,睡眼惺忪地拎起行李,赶往浦东机场。天还没大亮,街道上的车灯星星点点,连空气里都透着一丝未散尽的夜色。
一路辗转,近十点落地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。出了机场,寒意扑面而来,打车直奔哈尔滨东站,搭火车回海伦。
说来有趣,我向来很少坐火车,但这一趟短途列车却让我见识了另一番热闹景象。车厢里,年轻的声音此起彼伏,几乎全是哈尔滨的大学生,叽叽喳喳地聊着天,像一窝炸开的麻雀。我和身旁的乘客一边啃零食,一边随意侃大山,南腔北调,倒也不觉车程漫长。
行李架出乎意料地高,伸手够不到,我脱了鞋踩上座椅,把行李箱费劲地往上塞。这时才明白,为什么这片土地上流传着 “ 南方小土豆 ” 这个词。

去程 | 哈尔滨东站开往绥化
奔波了一整天,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到的家。只记得推开门时,饭桌上早已摆满了热气腾腾的菜,熟悉的味道扑鼻而来。造了一顿丰盛的晚餐,卸下疲惫,倒头就睡。
2024-10-02 Day2
清晨六点,闹钟还没响,眼睛却先一步睁开。今天要回屯子,从城里驱车返回乡间,大约40公里左右的路程,但是路况好,不到四十分钟便轻松到达。道路两旁的树木安静地站立着,像是等待谁归来,刚升起的太阳洒落在树叶上,金黄的叶子被染得更暖了些。

海伦开往屯子
大概在八点左右,抵达了目的地。这里便是“领导”从小长大的地方。平日里,这处小屋常驻的是爷爷和奶奶。他们通常是在过完春节,气温回暖后才会从城里返回此地。在这片熟悉的田园里,除了育苗外,还会照料自己培育的小鸡,直至秋收季节。
这里共有三个平房,坐北向南排列成凹字形。前院和后院中,遍布着各类瓜果。我们到来的前几日,屯子里已经落了初霜,院子里的蔬菜经不起寒露,都已被摘下,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下屋。再过两天,最后的一茬菜也要收进屋里,忙完这一出,就算真正的 罢园 了。

屯子 | 正面照
我们在屋里歇了一会,期间爷和奶忙得脚不沾泥,不停的给我们投喂。
爷特意给我们留了一捆 甜杆 ,这几天我们啃个不停。甜杆这东西,我以前在家从没见过,远远瞧着像甘蔗,但比甘蔗好剥皮,咬一口,汁水甜润,肉质比甘蔗软得多,就是甜度差点意思,但嚼起来更省劲,越嚼越有股淡淡的清香。

屯子 | 切甜杆
园子里的大白菜长得喜人,个头一个比一个壮,随便掰几片,拿来打饭包再合适不过。 屯子 | 拥抱大白菜
啃完甜杆,嘴里还留着丝丝甜意,我们便跟在爷爷身后,向河边走去——收鱼。钓鱼、撒网是爷在屯子里的日常消遣。

屯子 | 收渔网
收了鱼,踏上回家的小路,天光正好,河水在身后泛着微光。路上,迎面驶来几辆拖拉机,车上堆满了草料,秋天的气息在空气里缓缓飘散。其中一辆车上的大爷,身子坐得笔直,脸上是被风吹刻的岁月痕迹,眼神却透着一种洒脱的神气,特别有型。

屯子 | 正在拉草料的大爷
开始干饭,东北菜,这几天吃得嘎嘎香,简直停不下筷子(扇耳光都放不下筷子那种)。拔丝土豆金黄透亮,筷子一夹,糖丝拉出老长;酸菜炖大骨头,轻轻一吸,骨髓瞬间在嘴里化开;尖椒干豆腐,带着一点微辣,嚼起来筋道又带劲;还有炖得入味的小笨鸡儿,肉质紧实,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。再配上五常大米,每顿两碗打底才算尽兴。
说到干饭,我发现这边的屯子里的饭点和我们那边有点不一样。虽说都是一天三顿饭,但是饭点不同。早晨六七点吃早饭,十一二点吃晌午饭,然后三四点就开始吃晚饭了。如果白日里没有什么农活,那么晌午饭和晚饭会合并在一起吃。

屯子 | 干饭
吃饱喝足,歇了一会儿,便出发去掰苞米。其实要掰的地儿不算大,三块零散的苞米地,大家伙儿合力干上两天的下午,差不多就能收得差不多。
别看这活儿听着简单,真干起来才知道,掰苞米也是个讲究技巧的活计。我这种外行人,没啥章法,全凭一股蛮劲儿,双手一拧,费老大劲儿才把一个苞米掰下来。而那些地里摸爬滚打惯了的老手,手里握着一根打磨得光滑的小木片,轻轻一挑,一掰,苞米就干脆利落地落进筐里。效率一比,简直惨不忍睹——我费半天劲掰一个,人家三四个已经入手了,手起手落,像是和苞米说好了一样,顺顺当当。
信息
写下 “掰苞米” 这几个字的时候,心里其实是有点犹豫的。在这边大家都是说 “嘎苞米”,怕有些人不懂“嘎”是什么意思,索性用了个“掰”字,至少,谁看了都能明白。

屯子 | 我们在掰苞米

屯子 | 奶奶正在掰苞米
我们几个专门负责嘎苞米,爷则成了运输工,拖拉机是他的老伙计,轰隆隆地在地里穿梭。第一块苞米地收完,我和老弟跳上拖拉机,晃晃悠悠地奔向下一块。

屯子 | 坐上拖拉机前往下一块玉米地
下午两三点,太阳有点猛,大伙都出了汗。第二块地刚嘎了一半,阿姨招呼:“歇歇吧,回屋准备吃饭。这活儿急不得,剩下的,明天再收拾”。
姨和奶在屋里忙着做饭,我却偷清闲,懒洋洋地靠在院外的榆树下,风吹过来,舒服得让人犯困,就这么安静地发起呆来。正迷迷糊糊间,远处传来熟悉的“哒哒哒”声——拖拉机的声音,我抬眼一瞧,果然是爷,驾着那辆满载苞米的拖拉机缓缓驶来,夕阳下,灰扑扑的车身像是裹了一层金光,稳稳地朝我这边开过来。
我不禁打开手机相机,将这一刻定格。虽已年迈,但依旧挺拔。

屯子 | 爷爷驾驶着拖拉机满载而归

屯子 | 爷爷驾驶着拖拉机满载而归
坐了一会后,奶招呼着我们摘柿子。其实,这些柿子早该在下霜前就摘净了,可爷和奶却特意留下几颗,每天天黑前,小心翼翼地给它们盖上塑料布——防冻,就为了等久别故里的“领导”(@仉庆月)亲自伸手摘下。

屯子 | 奶正在采摘柿子
刚摘下来的柿子,味道好得让人停不住嘴。

屯子 | 刚摘下来的柿子
此时,爷还在门外忙着打大豆。院子外传来“突突突”的声音,爷正忙着看着机器打大豆。豆荚被搅动、翻腾,不一会黄豆就跳了出来,落进一旁蛇皮袋。

屯子 | 打大豆(取出大豆外的皮)
摘完柿子,天色渐暗,太阳缓缓沉向西边,回屋干饭。

屯子 | 夕阳
2024-10-03 Day3
清晨,天刚亮,胡乱吃几口早餐,便踏进苞米地,开启一上午的“战斗”。秋日的空气微凉,踩进田地里,脚下是松软的泥土,手上是沉甸甸的苞米。不知不觉间,最后一颗苞米被掰下,抬头一看,竟已是晌午。

屯子 | 爷在卸苞米

屯子 | 卷蛇皮袋
收工,开饭!饭桌上依旧丰盛。

屯子 | 干饭
今天,领导的妹妹上门做客,饭后懒懒地坐在院子里拖拉机的拖货板,沐浴秋日暖阳,手里各自啃着甜杆
这一刻,日子慢了下来,阳光正好,岁月被定格在这一瞬间的美好里。

屯子 | 两姐妹晒太阳
这是地道的东北大土炕,宽敞、结实,还透着一股泥土和柴火的味道。我也是头一回睡炕,心里挺新鲜的。刚躺上去的时候,那股子热气直往身上涌,仿佛整个身子被炕火包裹住,暖得人有点招架不住。

屯子 | 东北大土炕
今天总算把苞米都收拾干净,地里的活儿告一段落,心里一下子轻松了不少。晚上,大家围在院前,支起个小炉子,烤串儿吃。空气里飘满了炭火和调料混合的香味。最惊喜是刚摘下来的新鲜辣椒直接扔炉子上,烤得皮微微焦皱,轻轻一咬,外焦里嫩,淡淡的烟熏味,嘎嘎香!现摘现烤,满嘴都是火辣辣的满足。

屯子 | 院子烤串
2024-10-04 Day4
今天依旧起了个大早,天刚蒙蒙亮,就开始收拾行李,准备动身回市里。院子里静悄悄的,偶尔传来几声鸡鸣。
烧火,蒸个热乎乎的早餐。蹲在灶台前才发现,这边的土灶都比家里的矮些,锅台边上随手放着一根长长的木棍——莫非,这就是传说中的“烧火棍”?烧杆子的时候,就用这根棍子捅一捅,让火烧得更旺些。

屯子 | 烧火热馒头
火烧得有点猛,锅盖一掀,热气腾腾地冲出来,馒头的香味儿扑鼻而来。仔细一看,边上竟然微微发黄,底下的几个更是焦出了硬壳。撕下一块尝了尝,外皮脆脆的,带着一股柴火香,倒也别有一番风味。

屯子 | 焦边馒头
清晨的屯子,空气嘎嘎新鲜,带着一丝泥土和庄稼混合的清香,吸上一口,整个人都透亮了几分。

屯子 | 清晨随手拍
后院的苞米杆、苞米叶还静静地躺在那里,晨露挂在金黄的苞米叶上,阳光一洒,亮晶晶的。

屯子 | 后院苞米地
屯子的日子就快要画上句号。临近中午,阳光暖暖地洒在院子里,我们收拾好行李,站在门前等车,风吹过榆树,枝条轻轻拂动,像是在跟我们道别。趁着还有些时间,随手给领导和老弟在树下拍了张合影。

屯子 | 门前等车
2024-10-05 Day5
今天难得睡到自然醒,阳光透过窗帘洒进屋里,舍不得起身。慢悠悠收拾好,跟着领导出门逛街,随意闲逛,逛累了点了干了一碗麻辣烫。下午去大姐家串门,熟悉的热情招待,一进门就被催着上桌干饭。东北人的待客之道,永远离不开干饭。饭后消食,晚上搓起麻将,我只能在一旁看着(东北麻将玩不来)。

海伦 | 打麻将
2024-10-06 Day6
今天依旧起了个大早,踏上返程的路。计划在哈尔滨逛上一天,特意订了哈西站附近的酒店,方便明天一早搭高铁回上海。
上车饺子,下车面。临走前自然少不了一顿热腾腾的饺子。吃饱喝足,提起行李,出发前往海伦火车站。

海伦 | 吃饺子
站在站台上,四下里都是即将远行的人,大家的目的地看似不同,却又一样 —— 往哈尔滨去。

海伦 | 站台候车
仿佛所有的路,最终都会交汇在那座熟悉的城市。 海伦 | 站台候车
我们中午便到了哈尔滨。这次来哈尔滨,也没什么特定的计划。旅途走到这里,反倒生出几分随意,索性在酒店歇歇,养足了精神,下午再慢悠悠地去中央大街转转。
中央大街 —— 来了总得打个卡。号称 “亚洲第一街”,各种欧式建筑一字排开,风格各异,历史感倒是有几分。街上人不少,游客三三两两,手里都攥着一根马迭尔,边走边吃,倒也算应景。说白了,本质上还是一条商业街,服装品牌、特产店、餐厅林立,和别的城市的步行街大同小异。

哈尔滨 | 中央大街
索菲亚教堂 —— 哈尔滨的地标之一。1907年建成的拜占庭式建筑,砖红色的穹顶在蓝天下颇有气势。没来过的可以瞅瞅,广场上随处可见摄影师揽客,边上还提供租衣服的服务,主打暗黑系风格,穿上大概能拍出《沉睡魔咒》(Maleficent) 里女主那种神秘感。教堂内部也开放,花十块钱门票就能进去看看。

哈尔滨 | 索菲亚教堂
防洪胜利纪念塔 —— 中央大街尽头的松花江畔,巍然矗立。1958年建成,为纪念哈尔滨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而立。设计出自哈尔滨的李光耀大师,塔身静静地立在那里,见证着这座城市的风霜岁月。

哈尔滨 | 防洪纪念
松花江边 —— 江风吹过来,带着丝丝凉意,远处是跨江大桥。

哈尔滨 | 松花江
街头一角,一排画画老师支起画架,摆摊谋生。

哈尔滨 | 中央大街上画画老师
逛了一圈,脚步也有些疲惫,便寻了家烤肉店大快朵颐。炭火噼啪作响,肉香四溢,几口下去,整个人都暖和起来。吃饱喝足,回酒店歇息,这一天,就这样在寒风与炭火的交错里,缓缓落幕。

哈尔滨 | 烤肉
2024-10-07 Day7
今天整整一天都在高铁上,列车飞驰而过,窗外的风景变换不停,而我却困意十足,一路睡睡醒醒,像是要把这几天积攒的疲惫全都补回来。没拍照,倒也无妨。旅程的画面早已烙印在心里,屯子的晨光、炕上的温热、榆树下的微风、马迭尔的甜香……都成了这趟出行的纪念。七天的假期,说长不长,说短不短。下一次再回去,院子里或许又添了新变化,但那些熟悉的人,熟悉的味道,熟悉的乡音,依旧会在那里。
感谢您的耐心阅读!来选个表情,或者留个评论吧!